中医养生-第45页
中医养生,列表第 45页,本栏目包括中医养生视频,中医养生讲座等内容,关注道家养生,体质养生,五脏养生,中药养生,辟谷养生,经络养生,引导养生功等传统养生智慧。
栏目热点链接:中医体质养生 中医五脏养生 中医食疗养生 中医经络养生 道家养生 中医养生视频 时辰与养生 辟谷养生 养生专家
中医养生是指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提前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各种方法。中医养生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饮食养生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按摩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针、灸、按摩进行保健强身,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本栏目包括中医养生视频,中医养生讲座等内容,关注道家养生,体质养生,五脏养生,中药养生,辟谷养生,经络养生,引导养生功等养生智慧。
子栏目:中医体质养生 | 安神 | 护心 | 食疗 | 肾阴虚 | 排毒 | 穴位 | 经络 | 古代医书 | 湿气 | 肾阳虚 | 补气 | 拔罐 | 香囊 | 润肺 | 解毒 | 肝火 | 滋阴 | 刮痧 | 养肝 | 焦虑 | 心火 | 长寿 | 补肾 | 脾胃 | 健脾 | 衰老 | 祛湿 | 脾虚 | 气血 |
[中医养生]最热资讯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 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 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 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中医养生最新资讯
-
艾灸疗法,艾条灸法,艾条的用法
穴位艾条灸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不易烧灼皮肤,除了五官之外,身体任何部位皆可使用。慢性病人可以自己施灸,故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普遍欢迎和广泛使用。因其具体操作不同,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
全文阅读08-05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艾条的用法 相关内容: 艾灸 艾灸疗法 灸法 艾条灸 艾条灸法
-
艾灸疗法-艾灶灸法
穴位艾灸疗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全文阅读08-04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艾灶灸法 相关内容: 艾灸 艾灸疗法 灸法
-
针刺的留针与出针及注意事项
穴位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喻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能部喻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禁刺。...
全文阅读08-03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留针 出针 相关内容: 针刺 痰
-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穴位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全文阅读08-02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晕针 滞针 相关内容: 针刺
-
针刺补泻手法
穴位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叫补法;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叫泻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喻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在针刺过程中,这一目的...
全文阅读08-01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补泻手法 相关内容: 针刺
-
行针与得气
穴位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
全文阅读 -
毫针疗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穴位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瑜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全文阅读07-30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毫针疗法 相关内容: 针刺 痰
-
毫针疗法进针方法
穴位进针是将针刺入皮肤,并刺向深层的过程。操作时,右手持针施术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为“押手”。刺手以拇、食、中三指扶持针柄,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捻转刺向深层。押手固定穴位,夹持针身,重切肌肤,减少刺痛和协助调...
全文阅读07-29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进针方法 相关内容: 毫针疗法
-
毫针疗法针刺前的准备
穴位毫针疗法又名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及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毫针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各科的常见病症均可采用毫针治疗。毫针疗法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全文阅读07-28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毫针疗法 相关内容: 针刺 糖
-
穴位按摩除佝偻病
穴位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病,俗称软骨病,多发生于两岁以下的小儿。患儿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出汗,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至骨骼病变。如果及早发现本病的早期表现,及时治疗,护理方法得当,此病是可以治愈的。佝偻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使钙、磷...
全文阅读07-27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佝偻病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小儿脑性瘫痪
穴位小儿脑性瘫痪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病理特点是锥体系受害,同时可累及锥体外系、小脑,甚至脑干、脊髓。致病原因以围生(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最为常见,其次为由于难产、产伤、头颅外伤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胎内及出生后中枢神经系...
全文阅读07-26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小儿脑性瘫痪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瘫痪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小儿遗尿
穴位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病症。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产生尿床者,不属病理现象。...
全文阅读07-25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小儿遗尿 相关内容: 遗尿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斜视
穴位斜视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外、内旋、外旋、下斜等多种,俗称“斗鸡眼”或“斜白眼”。斜视分为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斜视最为常见。共转性斜视是由某一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所引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且未经矫...
全文阅读07-24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斜视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近视
穴位近视是指视远物模糊不清,视近物仍正常。发生近视除遗传因素外,多与青少年时期不注意用眼卫生有关。如灯光照明不良、坐位姿势不良、常躺着看书、在颠簸的车上读报、课程负担过重、印刷品质量太差、看电视时间过长或距离太近等。...
全文阅读07-23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近视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耳鸣
穴位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症状。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耳内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或响声,如蝉鸣、放气、水涨潮声等,在安静的环境中其感觉更为明显。这种声音时大、时小或不变,可持续性,也可间断性。耳鸣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听觉的传导器、感音器、蜗神经传导障...
全文阅读07-22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耳鸣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牙痛
穴位牙痛是口腔科牙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牙病能引起牙痛,常见的有龋齿、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牙周炎、牙龈炎等。此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等;身体的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患者牙髓充血、糖尿病患者牙髓血管发炎坏死等...
全文阅读07-21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牙痛 相关内容: 穴位按摩 穴位 按摩
-
呼吸补泻的针刺手法
针灸《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吸则内针,……候呼引针,呼尽乃生,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令神气存在,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针灸大成》曰:“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全文阅读07-07栏目:【针灸】核心内容: 呼吸补泻 相关内容: 针刺
-
迎随补泻的针刺手法
针灸《内经》曰:“随而济之,是为补。迎而夺之,是为泻。”济者补也,济其不足,夺者泻也,夺其有余。《难经·七十二难》曰:“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灵枢·寒热病篇》曰:“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全文阅读07-06栏目:【针灸】核心内容: 迎随补泻 相关内容: 针刺
-
穴位按摩除慢性鼻炎
穴位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是造成慢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此外,慢性腭扁桃体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反复感染的影响,或受外界有害气体、粉尘、干燥、潮湿、高温等长期刺激,以及急性传染病或慢性...
全文阅读07-20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慢性鼻炎 穴位按摩 相关内容: 鼻炎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慢性咽炎
穴位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弥漫性炎症。常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引起咽部黏膜经常充血、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治疗不当或根治不彻底,而成慢性咽炎。此外,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患者,常因脓性分泌物刺激咽部,长期过量喝酒吸烟,粉尘、化学气体刺激咽部,发音过度以...
全文阅读11-03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穴位按摩 慢性咽炎 洗肺茶 相关内容: 咽炎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阳痿
穴位阳痿是指成年男子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致不能完成性交的一种病症。阳痿可由器质性病变或精神心理因素造成。器质性病变引起阳痿的表现为阴茎任何时候都不能勃起;而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阳痿表现为阴茎在性生活时不能勃起,或在进入阴道后松软。...
全文阅读07-18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阳痿 穴位按摩 相关内容: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遗精
穴位遗精是指成年男性不因性活动而精液外泄的一种生殖系统病症。梦中而遗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者称为滑精。一般成年未婚男子或夫妇分居两地者,每个月有1~2次遗精现象,为正常生理反应。1周数次,甚或一夜数次,或在有正常性生活情况下经常遗精,或清醒时精液流...
全文阅读07-17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遗精 穴位按摩 相关内容: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前列腺疾病
穴位前列腺疾病主要指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前列腺增生也称前列腺肥大,是男性老年病人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男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前列腺增生的现象发生。...
全文阅读07-16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前列腺疾病 穴位按摩 相关内容: 穴位 前列腺 按摩
-
穴位按摩除尿潴留
穴位尿潴留是指大量尿液积蓄在膀胱中而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发生尿潴留的原因有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两种,前者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结石嵌顿、膀胱内肿瘤或血块堵塞膀胱等;后者由排尿功能障碍所引起,如麻醉、手术后或由于中枢神经...
全文阅读07-15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穴位按摩 尿潴留 相关内容: 穴位 按摩
-
穴位按摩除更年期综合征
穴位多数妇女在44~54岁开始停经,这段时间的前后称为更年期。对男性来说,相当于开始进入老年期的年龄阶段。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也随之减少,其结果引起内分泌系统和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更年期综合征。...
全文阅读07-14栏目:【穴位】核心内容: 更年期综合征 穴位按摩 相关内容: 更年期 穴位 按摩